美文示范
深圳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工作
米乐m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传播工作,强调“要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米乐m6,“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我们如何认识传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生态文明传播提出明确要求,是我们做好生态环境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南。
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单列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章节,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新闻媒体都有向公众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法定责任。
生态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舆情多发频发。回顾当代环境保护史,曾经历过各种舆论风波的考验,也是一部值得认真总结的重要的舆论史。在几十年环境舆论的风风雨雨中,应该说压力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重污染天气,也就是前些年社会高度关注的雾霾带来的舆论压力。十二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女士曾深有感触地说,那些年的发布会,“雾霾是一道‘必答题’”米乐m6,“媒体是年年关注,我们是年年回应,大家也是年年努力”。
雾霾的舆论引导也是迄今最为生动、丰富的生态环境舆论应对与引导实践。面对严峻复杂的舆论形势,原环境保护部在2016年9月专门召开了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部主要负责同志就怎么做好雾霾等环境问题的舆论引导做出了安排和部署,提出要解决面对面的问题、虚的问题、慢的问题、与大众互动的问题,要求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搭建政务新媒体平台米乐m6,加强信息公开。2018年5月米乐m6,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提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要求加强舆论监督,及时主动客观曝光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正面宣传,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第六米乐m6,新老环境问题叠加米乐m6,舆论引导要与时俱进。环境保护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曾经广受社会关注,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等环境问题纷至沓来,矛盾新旧交织,舆论引导既要用好行之有效的老办法,更要探索适应新情况的新方式。
传播有很多方式,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传播中第一位重要的方式就是做好新闻发布,开展新闻传播。新闻发布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标配性工作,也是国际社会通用的传播手段。原环境保护部2017年1月建立了例行新闻发布制度,修改了原来的新闻管理办法,原来的新闻管理办法主要是防守型米乐m6,新办法则“转守为攻”,把新闻发布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新闻发布职责。
第三是开展活动传播。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联合省级人民政府,2018年又联合中央文明办,三家共同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从此形成惯例,主场活动聚焦环境日中国主题,目的是促进生态文化繁荣,鼓励公众参与,是一次大型的生态环境传播活动。2022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在沈阳举办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发来贺信米乐m6,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2018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每年评选表扬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等,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第四是开展行为传播。组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改变过去传播中存在的居高临下的单一说教方式,在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对公众进行传播,让传播更有现场感、更有互动性、更有亲和力。同时联合中央文明办对做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进行安排部署,总的要求就是要坚持知行合一,从身边做起。生态环境部还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告诉公众哪些是低碳环保行为,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体现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
第五是开展文化传播。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米乐m6,这是国内首个关于生态文学的指导意见,对繁荣发展生态文学提出了四大方向、六条措施。倡导作家深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基层一线,激发创作灵感,给读者提供新的审美体验。社会各界积极关注、支持生态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前不久专门撰文指出:“生态文学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门类,并于新时代以来逐渐形成‘现象级’文学景观。”
第六是开展对外传播。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要对外传播好中国的声音,增强在国际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到2022年,我国承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一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国际环境会议的主题,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中国的环境保护从一开始就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事务。在1972年“文革”动乱的特殊时期,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我国参加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此后,我们还曾经在1993年、2002年、2019年三次承办过世界环境日的主场活动,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体现了开放的视野和胸怀。
中国的环境传播正在从应急宣传向常态传播转变,具体来讲,一是从被动应对向正面引导转变,要进一步聚焦传播主题,加强议题设置,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二是从注重新闻发布向注重新闻发布和文化传播并重转变。新闻发布重点解决的是快和真的问题,文化传播解决美的问题,要用美的方式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增强生态环境传播的感染力影响力。三是要从国内宣传到国内国际传播并重转变,要力戒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米乐m6,以更宽广的视野,主动融入国际环境保护大舞台,改进加强对外传播,用开放的眼光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据有关材料介绍,1988年,亚太环境新闻记者论坛成立;1989年,美国环境新闻记者协会成立;1992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成立环境新闻中心;1993年,国际环境记者联盟成立。国际上还有环境传播、自然与文化学刊、环境新闻学等专业刊物。在教育方面,1978年米乐m6,美国大学开设了6门环境新闻本科课程和1个研究生专业,2001年开设环境新闻传播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超过了30门,密歇根州立大学还开设了博士点。西方环境传播学包括七大研究方向:环境新闻史、环境新闻理论、环境新闻采访与写作、环境新闻媒体、环境新闻教育、环境新闻与社会、环境新闻的跨文化研究(《环境传播》,郭小平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在历史维度上,要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提炼阐发“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话语的时代价值。现在,国内外有不少环境史研究的著作米乐m6,比如,有两本外国人写的中国环境史,一本是美国人写的《中国环境史》,一本是英国人写的《大象的退却》,这两本书资料非常翔实,但作者是用西方框架看待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比如说他们认为中国没有自然观,不爱护森林,甚至对森林有敌视情结,中国人对全球的生态造成灾难等。这些结论,我们当然不能认同,要深入研究,提出有理有据的观点。
在现实维度上,要讲好当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中国生态环境取得历史性成就,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为“北京奇迹”,长江、黄河连续多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中国黄河流域绿线向西移动了300公里……成绩来之不易。中国生态文明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如雨后春笋,鼓舞人心,具有大量向国际社会传播的生动感人素材。
生态环境传播要聚焦主题,避免“无主题变奏”;与时代共舞,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追求有效性米乐m6,力戒“假大空”“漂虚浮”;展现开放性,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和格局米乐m6,对外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建设中国生态环境传播学,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米乐m6,也必将更好发挥舆论的力量,促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城市如列车,车轮滚滚向前,老站台被留在身后,一点点淡出视野。但还有很多人记得它,记得慢车时代的生活方式。松江大学城学子小拾由此获得了实惠便捷地去外地旅行的机会,居住松江的宋晨借绿皮车每日往返市区通勤上班,1990年代住在松江的小玉则记得买站台票与亲友迎来送往的一幕幕,以及站台上混合着热气和叫卖声的豆干、玉米、茶叶蛋。
据铁路上海站资料,松江北站,即原松江火车站,历史悠久,是沪杭铁路上的重要站点。1906年11月,苏浙铁路(沪杭线)动工兴建。1908年3月,上海至枫泾段率先建成通车,松江县境内展开铁路运输的历史篇章。1909年7月28日,沪杭线全线通车,松江县境内沪杭铁路的长度为39.9千米。1937年9月日军侵华时,将站屋炸毁,1941年该站再次重建,当时所建设的站屋主体结构一直沿用到上世纪末。
2000年出生的交通迷小拾,在松江大学城读书的四年间,曾在松江北站有过六七十次的穿梭,这里的绿皮车票价便宜、交通便捷,不会给想旅游的“穷学生”带来很大的出行压力。如今小拾已是工作族,12月9日下班后,他特意买了从上海南20:21出发经停松江北的K287次车,也是当晚停靠松江北的最后一趟普速客运列车,送别这座承载他青春的站台。
“由于线路施工限速,这班(K287次)列车的速度始终不高。”复旦舆图社是复旦大学地理类社团,在推文中对松江北的最后一夜进行了详细记述。“低速缓行,让告别又多了几分仪式感。在这班有座与无座都售罄、满载着晃悠着的列车上,扎堆站满了车友:从高中到大学,年龄参差米乐m6,但嘴里手机里话题一致、长枪短炮的装备相似——即使并不相认,只要紧挨着挤在车里,都会开始交流曾经的旅程与今天的告别。”
那天与句号同来的,还有他所在的同济大学交通文化与城市发展协会的会长沈璧君。沈璧君今年大四,已在公司实习,他是当天下午两点多,临时起意要去送送松江北站的。在现场,沈璧君突然觉得缺点什么——唱《送别》告别一个站、一辆车,这在“交通迷”里不是第一次。“长亭外!”他开嗓唱了第一句,很快,大家举着手机跟了上来。
松江北站,或者说松江站,对宋晨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宋晨在松江住了12年米乐m6,骑车去松江北站只要几分钟。自从工作换到徐汇区后,三年里,他几乎每天搭乘早上7:46发车的绿皮火车,坐13或14号车厢的座位,于8:15抵达上海南站,出6号口去徐汇上班。今年5月车站改名后,宋晨还是习惯叫它“松江站”。因为坐车太多,车站停用前的最后两个月,他的通勤费几乎都是用火车积分兑的。“想到以后不再坐这条线了,通勤路都变得很珍贵。”
这趟列车在他的印象里,平日乘客是不多的,他乘车前20分钟基本都能买上票。因为“松江站”并非首发站,他在下班路上,会看到去往山西或湖北方向的打算在车上睡一晚的人米乐m6,老人、农民工或学生居多。上班路上,他会看到一些熟悉的上班族面孔,还有一个年长些、一个很年轻的列车员。车搭久了,大家略一点头,存一些君子之交。
“松江站”对宋晨是一种日常,但也有很多不平常。住在松江老城这么些年,他爱上了坐慢火车旅行。从“松江站”出发,两条线路,一条去浙江,一条去江西,大站小站,他挨个晃过去,一张张车票打出来,不知不觉打卡了二十多个城市。到一处,他也会留心看看车站,有时不自觉拿它们和家门口的“松江站”比较米乐m6,“这个小站候车厅只有二十多个位子,比松江站还小。”
沿着站台的墙根米乐m6,她试图侥幸找到一个口子偷窥轨道,没有成功。她想到自己童年时,松江站附近的铁道是没有围墙的,老人跨过铁轨去种田米乐m6,小孩子午休时偷跑去看火车。小玉惦记的是轨道边的矮桑树,开春季节,小学校门口有人兜售蚕宝宝籽,铺在报纸上,一片片剪下来卖。午休时,她溜去偷桑叶,“谨慎地穿过轨道、心虚地避开桑农,却在返途被班主任抓了包。罚了站、叫了家长,却没有没收桑叶,除了每人脑瓜‘挨了几个毛栗子’(注:敲敲脑袋),蚕宝宝的口粮也算落实到位了。”
彼时母亲还在湖南常德教书,祖辈也多在湖南,后续才一一回松江。那个年代是有站台票的,每年寒暑假母亲会来团聚,有时是祖辈们,小玉和爸爸会提前几天在车站边的邮局打长途电话确认好车次,再去站台接人。“当时一个较为固定的团聚流程基本是:写信提出‘面基’需求——回信或电报确认及落实细节——一方出发/另一方买站台票去接。”
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至上海间的旅程差不多是三天。小站台、绿皮车带给小玉的回忆,透着暖黄色的滤镜。她记得坐车时,家里会买两张卧票和一张站票,大多时候坐着的都是爸爸。春运时票难买,小孩儿常被安置到椅背上坐着。不同于现在米乐m6,小孩当时在车上是受欢迎的,人见着都要逗弄一番,不然拿什么消磨漫漫长路呢?车上还有小鸡小鸭、小鱼小虾,经停下来时,小贩们争先恐后地往窗口塞吃食,玉米、豆干、茶叶蛋都冒着热气,小孩总是馋,妈妈总是在强调米乐m6,“豆干不好吃的哦,不知道他们放了多久。”有时,长辈在经停时下车买点东西,会让小玉紧张得不行,“怕爸妈被车丢下,在小孩子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
要到后面,莘松高速道路和巴士线才开出来,再是地铁9号线通到松江;与此同时,电报、长途电话的时代也过去了,拷机、大哥大、小灵通手机、智能手机……想去哪里都很快,想联系谁变成了几秒钟的事情,科技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觉间飞速推进。父母老了,奶奶、外公、外婆都已离开世界,车站也老了而后停用。一个时代过去了。
此外,老松江站的位置“尴尬”地横亘在松江的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已久。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介绍,沪昆铁路松江段外迁工程完工后,打破了松江城区因沪昆铁路穿城而过带来的空间分割局面,能更好实现城市用地集约利用,对进一步促进松江南部区域及周边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完善提升现有交通体系,助力提升上海西南片区交通辐射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老松江站南面约2公里处,原松江南站是2010年10月26日随着沪杭高铁一起开通运营的。当前,松江区正围绕上海松江站全力打造上海西南门户枢纽——“松江枢纽”,其将有效发挥面向长三角的枢纽衔接作用。上海松江站便是松江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松江南站站房基础上向北扩建沪苏湖高铁和沪昆铁路改线的站场及站房而成,将成为沪苏湖高铁沿线8个车站中的最大站。
“或许对我们、对车友、对松江站来说,这是松江站116年沧桑奉献史最值得纪念的尾声;但对上海松江站、对上海这座城市、对铁路总公司和每一个铁路工作人员而言,这也是中国城市、中国铁路的有机更新路上经过的又一个界碑,是比起怀念更应该向前展望的新篇章的起点。”复旦舆图社在纪念推文中写道。小拾也突然想起,告别的那夜,“交通迷们”对站台工作人员们喊过的那句——“二十多天后,我们上海松江站再见!”
米乐m6
对高颖筠来说,遇到病人上前救助,是一件不需要多想的事。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研三学生,主修心内科专业。今年十一假期结束后,她在从马尔代夫返回国内的航班上,参与救助了一位突发疾病的男性外籍乘客。飞机上的施救条件有限,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高颖筠陪在乘客和他的妻子身边,跪在座位上为他按压穴位,直至飞机落地。之后米乐m6,又帮助他们与赶来的急救医生沟通病情。临别时米乐m6,乘客的妻子眼中闪着泪,双手合十,一直对她道感谢。这个场景让高颖筠记了许久。“学医这么久了,应该去帮忙”10月9日,从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飞往上海浦东的航班,要跨越5841公里,历经7小时40分。北京时间晚上10点40分,飞机起飞,一切如常。高颖筠记得,飞机飞行平稳后,她吃过一餐饭,就在座位上睡去。迷迷糊糊中,她听到飞机上的广播正在寻医,坐在65F的外籍乘客突发疾病需要帮助。她看了一眼手机,当时还不到凌晨5点。她的座位就在65排右侧靠窗的位置,突发疾病的乘客和她隔着一条通道。听到广播的乘客将目光汇聚到他们那一排,有人站起来想拿手机拍摄,被空乘制止。没有多想,也没有犹豫,高颖筠走过去查看情况。她想着,“学医这么久了,应该去帮忙。”坐在她旁边的母亲也对她说,“去帮帮他。”高颖筠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了七年,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米乐m6,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规培。在急诊轮岗实习时,她跟着带教医生,看他们迅速判断和处置患者病情,她自己也曾上手给七八个危急的病人做心肺复苏,积累了一些急救经验。高颖筠看到,生病的男子紧闭双眼,侧倒在座位上,用手捂着胸口,“看着挺难受的样子。”他的妻子坐在旁边,焦急不安。夫妇俩都是俄罗斯人,不会讲中文,妻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直拍着丈夫的后背安抚他。高颖筠告诉空乘,她是中医心内科专业,已经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可以帮忙。在她之前,一位老年病专业的医生先走了过来,两个人一起给男子测了血压和心率,结果显示正常,空乘又给男子吸了氧。一开始,她看到男子捂着胸口,把脉后发现,男子有脉率不规律的促脉,考虑是早搏发作,更严重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一种心脏的疾病,需要落地后联系救护车。由于飞机上没有更多的设备设施,另一位医生也无计可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高颖筠给男乘客按压穴位,以缓解他恶心、心悸的症状。高颖筠按他手腕右边穴位时,他会因疼痛挣扎和反抗,但按到左侧手腕时,却发现男子没有反应。 她进一步检查,自己先做一遍龇牙、皱眉的动作,让对方跟着做一遍。这时,她发现男子已经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左半边身体动不了,肌力减退了很多。在飞机上米乐m6,高颖筠上前帮助患病旅客。 受访者供图高颖筠觉得不对劲,她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由于夫妇俩不懂中文,无法和周围的人交流。高颖筠的朋友让空乘帮忙连上飞机内的无线网,打开手机上的翻译软件,帮助双方沟通。男子妻子告诉高颖筠,在机场时她就发现丈夫的嘴有点歪,登机时,丈夫已经感到腿软。身体肥胖、饮食习惯嗜糖的男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高颖筠判断,男子患的应该是脑卒中(俗称“中风”),“是脑中问题,而不是心脏的问题。”她把自己的判断告诉了男子妻子。她算了一下时间米乐m6,男子已经发病八小时左右米乐m6,“这意味着四个半小时的脑卒中溶栓窗口期已过米乐m6,及时就医对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她把这一结论告诉了空乘,之后,空乘帮忙联系好了救护车,以确保男子落地后就会得到救治。半跪一个小时为患者按压穴位作为飞机上伸出援手的人,高颖筠很快取得了男子妻子的信任。“她本来是很慌张的米乐m6,后来知道丈夫的病情后,稍稍镇定了一些。”高颖筠记得,男子妻子一直用英文对她说“谢谢”,眼神真挚。她想到自己带着针灸包,可以尝试施针。针灸包有银行卡片大小,自从大二学了针灸之后,她在家里、学校里都备了一套针灸包。长途旅行时,她也会带着,遇到头疼脑热或者拉肚子等小问题,她就给自己“扎几针”。高颖筠随身携带的针灸包。 受访者供图高颖筠询问男子妻子的意见,对方连说几声“yes”(好)。但在周围人的劝说下,考虑到在飞机这种气压不稳定的特殊环境中,不方便进行有创操作,她改为给男子按压穴位。她让男子妻子和她一起。高颖筠教她如何按压手腕内外两侧的内关穴和外关穴,之后,两个人分工进行,男子妻子按着一只手腕,高颖筠半跪在一旁的座位上米乐m6,按着男子的另一只手腕和他胸口的膻中穴,每隔10分钟为他测一次生命体征。客舱内渐渐安静,围观的人也收回目光,空乘坐在他们后排的座位上记录着男子的生命体征。大概一个小时后,飞机提前一小时降落在浦东机场。急救医生赶到飞机上,高颖筠向对方交代了患者的基本病情。经初步检查,男子符合中风症状,需尽快送到急诊就医,随后众人合力,用轮椅和担架将男子抬下飞机。分别之际米乐m6,高颖筠用英语安慰男子妻子,告诉她“要冷静,一切都会没事的,跟着医护人员走就行”。她记得,对方眼中含泪,双手合十,一直对她表达感谢。航空公司为高颖筠出具的情况说明。 受访者供图下了飞机,高颖筠回到母亲身边。为女儿感到骄傲的同时,母亲也说出了自己的后怕:“万一要是遇到不讲理的,或者万一出事了,就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中。”高颖筠理解母亲的担忧,出手救人时,一些意外的风险不是她能控制的。但她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她想起很多同行和前辈。大学时,有一次,她坐火车出去玩,也遇到有人突发疾病需要帮助。不少医生围过去,他们已经是主治医生或者是某个科室的主任。高颖筠没有机会上手,但她感受到了这些前辈“能帮忙时就倾尽全力去帮”的品质。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她也常常看到自己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危急时刻用医学知识救人。2023年,高颖筠在密云某社区进行义诊。 受访者供图高颖筠也同样热衷于帮助别人。从大一开始,她就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协会,和同学一起给小孩子科普中医知识。读研后,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后,她便常去社区、医院等地方义诊。最初学医时,高颖筠其实只有一个朴素的目标,“家人生病了可以找我。”但在这条路上走得远了,她发现,自己能帮的远远不只是家人。新京报记者 赵敏编辑 彭冲 校对 卢茜